台灣動物新聞網專訪
陳冠宇博士:以器官晶片取代動物實驗
相關連結: 台灣動物新聞網:閱讀完整文章請至 http://www.tanews.org.tw/info/16379
---
陳冠宇博士任教於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,帶領「智慧型生醫系統設計實驗室」研發器官晶片(organs-on-chips),這種模式有助於取代動物實驗,他也因此榮獲2018年「反動物實驗亞洲區青年學者獎」(LUSH Prize Young Researcher Award-Asia)。
這次邀請陳博士接受訪談,與大家分享他在生醫工程、晶片研發的經驗心得。期盼最終能取代動物實驗,終止動物受苦困境,讓科學與動保不再是平行線,而能找到最佳平衡點。
2018年11月6日德國柏林,陳冠宇博士於LUSH Prize頒獎會場。陳冠宇/提供
訪談:
Q:請問您對於動物實驗的看法?為何想要取代動物實驗?
A:目前在生物醫學的研究中,使用動物實驗評估治療成效是非常普遍的方法,也具有一定可效性。我在自己求學時曾進行許多小鼠實驗以探討癌症治療成效,過程中必須在小鼠進行腫瘤模型的建立,再做後面相關實驗分析,最後進行實驗小鼠的安樂死。
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血腥的時刻,雖然於心不忍,也只能盡可能以最人道的方式完成實驗,相信這也是許多進行動物實驗的研究人員曾有的心情。此外,研究過程中也發現,即使在動物實驗中取得振奮的結果,往往在進入臨床後才發現其相對治療的藥物效果不如預期,這也促使我經常省思減少甚至是替代實驗動物的可行性。
實驗室裡的器官晶片,無須以動物做實驗。
Q:為何想做器官晶片的研究?器官晶片比動物實驗強在哪裡?器官晶片在國際上發展的趨勢?
A:為了解決動物實驗與臨床試驗上的巨大差異,近年已開發出將器官建構在晶片的技術,目標在於取代動物實驗,達到更精準的臨床前實驗數據。此技術也被WEF(The 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經濟論壇)公佈為2016年10大創新技術(Top 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of 2016),更突顯其當前研究重要性。
國際上目前最受歡迎的科研替代方案,是以器官晶片取代動物實驗,被譽為能改變未來的臨床試驗方式,美國的NIH(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國立衛生研究院)、FDA(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)、NASA(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)和國防部都已投入重金發展。
其中,美國哈佛大學的韋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(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)一直是體外模擬器官晶片在全球發展上的先驅,成功以器官晶片建立仿生3D微環境及組織功能,獲得更可靠的臨床前實驗數據,並應用於精準醫學和個人化醫療領域。現階段已成立生物技術公司Emulate(字義:仿真、模擬),並吸引國際知名藥廠羅氏、默克、阿斯特捷利康、武田及嬌生等策略合作,於2018年更成功獲得3,600萬美元的C輪募資。
陳冠宇博士所帶領的「智慧型生醫系統設計實驗室」(Biodesign &am